但是,对孔夫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人们曾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
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和的作用,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这两方面能够中和,各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一般的人很少能够善于运用中庸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锋。另外,用这种中庸之道处理各种问题,必须遵守“过犹不及”这个原则,这一点是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相区别的根本点。
孔府内景
中庸之道是一种处世原则,也是一种生活智慧。曾在北京大学任教过的林语堂先生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一文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认为在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中,至今还未发现一种比中庸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就是指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林语堂先生说:“我相信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一定要叫我们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一个彻底的道家主义者理应隐居到山中,去竭力模仿樵夫和渔父的生活,无忧无虑,简单朴实如樵夫一般去做青山之王,如渔父一般去做绿水之王。不过要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的那种哲学,终究是拙劣的。此外还有一种比自然主义更伟大的哲学,就是人性主义的哲学。所以,中国文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