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史家的是是非非
史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反映,史家的思想与史作无不打上阶级和时代的烙印。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都极为复杂,斗争激烈,士族地主专权用事,这一切都给当时史学以重大的影响;加之史家有德才识高下之别,史作有质量优劣之差,故史家的是是非非也不绝于书。从陈寿到范晔,从崔浩到魏收,其人其书,世论纷纭。有因违背封建礼教而受人指斥者,有因著史“索贿”而遭人诟詈者,还有因“谋反”罪或“国史案”罹不测之祸而为人们替之申冤鸣曲者。至于他们的史作,更屡受世人的指责非难,轻者斥之评论人物褒贬不公,好曲笔而多回护,重者诬其书为“秽史”,一文不值。其时史家是非之多,所受责难之甚,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是不多见的。弄清这些是是非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是大有裨益的。
一、陈寿生前身后是非多
陈寿作为一代史学大师,后世对其人其书多持肯定态度,且评价甚高,然其命途多舛,生前便遭受种种责难。《晋书》本传载时人对他贬议最甚者莫过二事:一是陈寿遭父丧,有疾,使婢女送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沈滞者累年”。二是其母病逝,遵母遗嘱葬之洛阳,“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观此二事,陈寿并无过错,仅遵母亲遗志去做,更是一个大孝子。然因其不阿权贵的刚直性格和出色的才能而招致物议,横受打击,这不过是晋初荀勖等权臣出于对陈寿的忌恨,及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们的无理取闹罢了,不值一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