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建筑是另一种类型的佛教建筑,起源于印度,随同佛教传入我国。我国石窟寺的开凿大约开始于公元3世纪,北朝及隋唐时最为兴盛。现存的大型石窟寺大部分建于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包括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响堂山石窟等。石窟寺继承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手法,同时也大量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优秀成分,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石窟寺形式多样,以云冈石窟为例,它长约1公里,现存大小石窟50多个,全部洞窟可分为3种类型:早期开凿的石窟都是平面呈椭圆形的大山洞,洞顶雕成穹隆顶,窟前部开一门,门上有窗,窟内四壁小佛簇拥着中央高大的主佛,空间显得十分狭小;中期开凿的石窟,平面呈长方形,分前后两室,窟的四壁满是精美的雕像和壁画,主佛像不追求体积高大,故内部空间显得开阔;后期开凿的石窟是方形窟室,中央有刻满浮雕的方形塔柱,四壁刻有佛像、龛座等。小龛的形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并出现了民族形式的屋形龛,这表明石窟寺这种外来建筑已经走上了汉化的道路。云冈石窟建筑形式的前后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的过程。
四、“虽由人造,宛若天成”的园林建筑
从魏晋开始,园林已经抛弃了前代以宫室楼阁为主、禽兽充满囿中的形式,而发展了古代“三山一池”的传统。这时园林的基础是穿池构山形成的自然山水。南北朝时期又盛行起兴建私家园林之风,官僚贵族和豪富人家都建有园宅或别墅。某些文人名士的私家园林影响很大,全国闻名。刘宋名士谢灵运辞官之后,“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56],并作《山居赋》以言其事。《世说新语·简傲篇》载:“王子敬(献之)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刘孝标注引《吴郡志》云:“顾辟疆园,自西晋以来传之,池馆林泉之盛,号吴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