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怎样的艺术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镂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因形生意的字体,距今已有三四千余年的历史,因为是刻在牛胛骨、鹿头骨、龟甲上的文字,故名“甲骨文”。因为甲骨文主要是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且大部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甲骨文在中国的文字系统上起着重要的转承作用,上承原始刻绘图文,下启金文铭文,是现代汉字的基础。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甲骨文书法,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宗,加以工整地摹写而成的书法作品。这类作品是后人根据创作的需要,利用几千年前殷人留下的文字组成新的句子,通俗地讲就是“用古字写新内容”。但因为甲骨文总共才两千多字,其中还有不少尚未释出的怪字(特别是人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场的不是很多,因此经常遇到甲骨文中没有内容所需要的字的情况。所以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只好进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再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里去讨救兵,用这几种古汉字东拼西凑出一幅作品。首先尝试这个领域研究的是清朝末期的罗振玉,他之后逐渐有学者开始进入这个领域。甲骨文书法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借鉴甲骨文特征加以自行创作的现代书法作品,作者将甲骨文视作一种灵感,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点启示,吸取甲骨文书刻时的一种神韵,而并不在于追求“形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