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小说组”于 1955年春解散。“小说组”成员除张恨水老友、著名小说家陈慎言外,还有新结识的金寄水、陶君起、崔蓝波、徐京绍、刘毓萱、刘肇霖、萧豹岑等年轻人。其中,金寄水成了张恨水的忘年交——彼此以“恨老”“寄水兄”相称。
10月 25日,张恨水主持二弟啸空柩由扬州义地迁往西郊人民公墓安葬仪式。
1953年(农历癸巳年)五十八岁
是年年初,张友鸾由南京调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古典部小说组组长。特别是身在南京的张慧剑、赵超构、卢冀野等到京,张恨水与昔日老友重逢分外高兴。
张恨水正式恢复写作。根据解放后北京发生的巨大变化,写了一组《冬日竹枝词》,其中有“长安街上地常平,万点灯光不夜城”“西北郊区大学村,新添平路转乾坤”等句,歌颂了新社会的日新月异。这组词发表在 1954年二三月间的香港《大公报》。
大病初愈的张恨水,开始创作小说《半年之间》,意在通过一个小杂院来描绘北京解放后的变化。这是张恨水恢复写作后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未写完,也没有发表。因对新生活不熟悉,开始转向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
3月,为把历史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成小说,开始收集、研究有关资料。他研究了三十多种文献,对书中牵扯到的晋代人民衣着、用具等都做了认真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