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时,法学家晁错当上了御史大夫,权力驾驭在九卿之上,国家的法令大多由他来更改和修订。汉武帝即位后,重用桑弘羊等,想学习李悝和商鞅的变法政策来治理天下,所以儒家学说和法家学说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并与道家学说形成水火之势。正是因为这样在西汉初期,墨学家,道学家,法学家,在政治上及社会上各具有相当势力,儒学还不能统一学术界。
三、汉武帝独尊儒术背后的手腕
儒教得到明确的肯定是在汉武帝刚即位的时候。公元前141年,孝景帝驾崩。景帝是继文帝之后,又一个奉行黄老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治,从而实现“文景之治”的君王。史称景帝时期,仓禀丰实,府库饶财,移风易俗,黎民淳厚,西汉社会从经济到治安都达到了农业社会美好的极点。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无为放任,诸侯骄恣,豪强坐大,商业地主侵渔细民,割据势力业已形成;再加之四夷侵临,匈奴寇边……班固在讨论当时的天下形势时说:“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在升平的表面景象下,西汉社会实已潜藏着严重的危机,急需有为之君起而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制祸患于未发,防斯民于土崩;更进而结束无为之治,乘仓实财饶之运,大兴文教,再建武功,在足食足兵基础上,去迎接儒家理想中礼乐教化的盛世太平!可是,景帝只是一个继体守文之君,他实现文景之治的最大奥秘只是“无为之治”,在民力凋弊之时让其自创财富,自食其力。文景之治的到来与其说是文景君臣统治得好,不如说是放松统治的好。怎样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实现大治,文景君臣就无能为力了。这个历史使命就落到了汉武帝的身上,汉武帝的继位,给西汉社会带来了新气象。武帝即位后,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